服务内容
联系我们

抚顺心理咨询中心

地址:抚顺市新抚区东一路19号

电话:18840646389

联系人:李老师

与孩子讨论死亡所遵循的指南

浏览: 次    时间:2024-07-19

心理学界欧文·亚隆指出,研究发现,儿童格外关注死亡。

儿童很早就有死亡意识,他们几乎不可避免地从书、视频中看到死亡,而在真实生活中,他们也可能会看到小虫子、小动物的死亡。

我们社会总体对死亡是忌讳与否认的,很多成人自己都没有形成成熟的死亡观,没有清楚地思考死亡的问题。所以面对孩子的问题,成人也总是采取回避、敷衍、哄骗的态度去面对。比如会骗孩子说“到远方去出差”“睡着了”之类的说辞。

这样的回答,其实并不能真正地帮到孩子,还白白浪费了对孩子进行生死教育的机会。

❍ 什么是一个成熟的死亡观?

❍ 哪些因素会影响儿童对于死亡的概念?

❍ 与孩子讨论死亡,需要遵循哪些指南?

01什么是一个成熟的死亡观?

影响儿童对死亡的概念到底有哪些因素?

❍ 发展年龄

如果三岁小孩很聪明,他已经对死亡有概念了,没有我们想象的这么不懂事。

❍ 智力

智力越高,死亡概念越早发展。

❍ 情绪

如果小孩太焦虑,或者对死亡恐惧很厉害,会阻碍他对死亡概念的正常发展。

❍ 家庭教育和气氛

如果家庭比较封闭,不能够讨论死亡话题。比如家里有一个宠物死掉,小朋友放学回来问小白呢?爸爸妈妈说,小白走丢了,找不到了,其实小白已经死亡了。

不和孩子讨论,也不和他讲,所以孩子整天想着去大街小巷找走丢的小白,这样的家庭气氛很难对死亡有正确的概念。

❍ 社会文化

学校、媒体、小区、宗教团体是封闭还是开放。

❍ 儿童的经验

孩子的经验里有没有家人、亲戚、邻居宠物的死亡经验,他的经验深度、健康程度,都影响儿童对死亡的概念。

成熟的死亡概念有四个要素是哪些?

这个成熟其实和一个人的年龄并不一定成正比,有的四、五十岁,他的死亡概念还不成熟,而有些小朋友可能只有四、五岁,他对死亡概念已经成熟了。

▌ 第一、不可逆性。

死亡是永久的,它不可能像卡通影片里,从很高的楼掉下来翻两个跟斗又爬起来。

所以有些小朋友,他们还是青壮年的父母之一去世,大人跟他讲,爸爸睡着了。这种解释是最糟糕的,因为睡着还会再醒过来。他会觉得爸爸怎么就不醒过来了,这就是对死亡概念不成熟的一种解释。

▌ 第二、是普遍性。

小朋友能够分辨有生物和无生物。

比如我在给小朋友做死亡教育的时候,跟他讲花、鸟、鱼、虫还有人都会死掉。

孩子会问,石头会不会死?石头不会死,桌子会不会死掉?桌子不会死。

孩子开始分辨有生物就是有生命的,不管动物、植物都会死亡。人是有生物,所以人会死亡,我是人,我也会死亡,这是一种逻辑的推论。

一个小朋友,如果智力很高,34岁就有这种逻辑推论,这种逻辑也是一个成熟的要素。

▌ 第三、功能停止。

死亡的时候,所有的身体功能都会停止,比如吃喝拉撒。在我们的华人文化里,我们祭拜祖先的时候要给他吃喝拉撒,还要烧衣服、烧房子等。那是不是已经死亡的人,他跟我们活着的人是完全一样,他身体的所有功能都还有吗?如果这样重要的概念混淆了,小朋友就很难得到成熟的死亡概念。

▌ 第四、因果性

死亡是有原因的,人不会无缘无故死亡。它可能有外在原因或内在的原因。外在原因,比如一些天灾人祸;内在原因,比如疾病。

所以如果小朋友有这四个死亡概念,他的死亡概念就成熟了。

有小朋友同学或者朋友去世,他们会带着小朋友去参加葬礼,一点都不会忌讳。参加丧礼的时候就可以跟他解释死亡。

如果家里的宠物死亡了,比如有一条鱼死掉了,那刚好可以带着小朋友说,这个死掉的鱼跟活着的鱼有什么差别?

02 与孩子讨论死亡需要遵循的指南

虽然大多数研究支持可以与孩子讨论死亡,但是仍然需要非常谨慎,以免造成伤害。

▌ 第一、要让孩子踩第一步。

不要太鲁莽地跟孩子谈论死亡,让孩子来领导话题,因为他会选择合适的时间来发难。按照孩子的时间、广度、深度来做沟通。

▌ 第二、不要用隐射的语句,用直接的、清楚的语言描写。

例如,不要说:“他睡着了”,“他走了”等这些话,会让小朋友混淆。小孩子听不懂,他睡着了,那他明天早上是不是又醒过来了,他走了,他走到哪里去了。

孩子不会问他们没有办法面对的问题,他们的问题可能是,为什么他要插这个管子?为什么他的呼吸会这么快呀?他为什么会痛啊?还有各种医院的检查治疗有关死亡的问题。

你必须要回答他,而且要诚实地回答,不能骗他,如果不回答孩子的问题,他可能就会幻想、错觉、混淆。

尤其是父母生病,小孩子常常会理解成是自己害到父母,所以不管他问什么问题,父母都要老老实实回答。如果说谎或者守密,不解释清楚都会破坏信任,会让孩子产生更多的幻想,他们会更孤独。

1995年以后,有很多研究表示,大概孩子三岁开始,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沟通了,那开放性地沟通可以让孩子应付现实,降低压力,但是不能强迫他进行沟通,小孩会选择信任的人来问问题。

▌ 第三、孩子有权利、有自由抒发情绪。

向他保证,无论大人或小孩,每个人对死亡这个议题可能都有各种情绪,所以让小朋友可以很大胆、很自由地去抒发他的情绪。

▌ 第四、敏锐觉察孩子何时需要独处,何时需要分享。

不可以强迫孩子讨论死亡话题,要按照他的需要。

跟孩子沟通的目标是为了答复他的需要。小孩子不一定对死亡有成熟的概念,他可以不成熟,所以如果他有误解、有幻想、有迷失、有恐惧也没有关系,让他表达、抒发,他抒发出来就可以安然地面对死亡的课题。

情绪一定要疏导才能平安。

 


上一条:

下一条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