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为什么烦恼?
浏览: 次 时间:2024-07-31
人类烦恼的的部分根本原因在于对自我的执着,过分在意自己的烦恼以及他人如何看待自己,能量被自己内心的纠葛白白地耗费掉,身心俱疲;内在松弛感的核心就是,放下对“自我”的执着,放下对“自我存在感”的固执的追求。
为什么有些人动不动就不开心
01)总是在琢磨其他人如何看待自己
渴望得到他人的赞美,看似阳光自信,实则活得十分紧绷,不停地追逐世俗成功和外在身份,想尽办法粉饰自己,特别需要他人确认自己的存在,执迷于渴望被他人理解,于是发出了“没有人理解我”的悲鸣。
赋予他人“不必要的重要性”,不相信自己,也会因他人的贬损深感受伤;会对中伤者恨之入骨,给予猛烈的还击;如果无力还击,就会深感沮丧、憋屈,或者怀有强烈的敌意,活得压抑而痛苦。
过于渴望他人理解自己,强烈地渴望他人对自己的理解多一点,所以总是感觉自己受到了伤害,总是闷闷不乐,内心充满愤怒。生存能量被内心的纠葛白白地耗费掉,身心俱疲,只能无助地生活在“没有人理解我”的痛苦中。
02)心灵空间不足
心理健康的人,心理状态稳定,拥有坚定的自我存在感,不依靠别人的评价来定义自己。他们既能对不中听的话置若罔闻,也有能力自我完善。与之相反,“我执”严重的人的心理状态极不稳定,很容易因微不足道的琐事突然崩溃。
富足的心灵有能力消化无关紧要的话语,即使他人说了一些自己不太赞同的话,也不会突然不开心;即使他人说了一些批评他们的话,也不至于当场翻脸,能客观的评估其中的合理性,不会影响自我评价。
而“我执”严重的人充满孤独与恐惧,总是强烈地渴望得到他人认可,这使得他们时刻紧绷着,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才能维持正常的情绪状态,所以他们很难拥有从容的松弛感;当听到别人说出不甚中听的话时,往往难以释怀。
03)缺乏深度连结
人们在相互的心灵触碰中体验自我的情感,用心理学家罗洛·梅(Rollo May)的话说,就是“自我体验”,与他人的心灵沟通,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,然而“我执”严重的人从未有过这种体验。
“我执”严重的人常常会觉得“没有人理解我”,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:“没有人能理解我这种无法进行自我体验之人的虚无缥缈的心情。”由于缺乏与同伴间的心灵沟通,因此不具备从悲伤中走出来的自愈能力。
他们只顾自己说个不停,谈论他人毫无兴趣的话题,完全不会倾听他人说话;误以为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就是与他人沟通;没有能力爱自己的人,也不相信他人会爱自己,没有能够信任的人,他们谁都不信任。
04)过分关注自己
对与自己有关的一切表现出同等的执念,如自己的房子、自己的知识、自己的观念以及自己的兴趣范围等。排在第一位的,是对自身所有物的执念,如自己的身体、自己的形象、自己的成就等。
“我执”严重的人常常陶醉于自己的烦恼,认为自己的烦恼是件大事,全世界都应该致力于解决他们的烦恼。活在自己的世界里,对周边发生的一起失去察觉,为其自身所困,为其自身内心的苦楚所困。
自恋者的行为看似随心所欲,其实他们内心对周围的世界充满恐惧。不管他们如何肆无忌惮地大喊大叫,都摆脱不了巨大的压力。这是因为,“当他们的自恋受伤时,会觉得自己整个人的存在都受到了威胁”。
05)低自我评价
“我执”严重的人虽然不关注他人,却渴望给他人留下美好的印象,在意他人对自己的反馈因此时刻处于紧张状态,很难做到松弛自在。在找人商量或向人倾诉时,基本上不会考虑对方的处境,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自己身处烦恼之中。
如果足够自信,就不会再因他人的评价甚至批评而受伤,不会再害怕遭人非议,不会再害怕失败,也不会再在意他人是否欣赏自己,他们便能将自身的能量用于自我实现,并会拥有爱他人的能力。
反之,如果一味自我陶醉,认为“我做不到”“我真的不行”,沉浸在自己的困扰和想象中,又没有足够的自信,就会极度容易受伤。他人的嫌弃、轻视、无视、拒绝、不理解、怠慢等,都会让心灵遭受致命创伤。
06)得不到想要的回答
心理健康的人不会因自我价值被剥夺而感到愤怒,这是因为,心理健康的人自我形象稳定,他们的情绪不容易被他人的言行所左右,不会因他人的一点提醒就感到不快,他们深知无人能避免挫折,也不会要求成为绝对主宰者。
自恋者表面上威风凛凛,不是肆意谩骂他人,就是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,其实这正是源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到极大的压力,内心难以松弛下来。他们恐惧与其对立的人,所以对方便成了他们暴怒的源头。
他们还会把在对外关系中积累的不满,发泄到自己亲近之人的身上。自恋者属于对内面孔和对外面孔反差极大的人。比如,有的人在外口碑很好,然而,在亲近的人面前,他们却是另一副面孔,冷漠且暴力。
07)表现出攻击性
当自我价值感受到威胁,即自恋受伤时,“我执”严重的人便会变得暴力。因自恋受伤而引发的愤怒而造成长期的心理创伤。当他们再次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,这种心理创伤便会成为导火索,令其再次体验当时的那种暴怒。
有时候这种暴怒与当下的事情是没有什么因果关系的。所以可能一点儿小事都会激起自恋者极大的怒意,让人无法理解“为什么这点儿小事就能把他气成那样”。自恋受伤后引发的愤怒不断积压,成为一点就着的“火药包”。
“我执”严重的人经常生气,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无法平息自己的愤怒而爆炸,也可能表现得和蔼可亲、认真负责,他们的愤怒常常因此受到压抑,无法直接发泄,而这会让他们变得消沉沮丧、自我怜悯、闷闷不乐。
08)威胁导向程度高
无法对他人随口说出的话置若罔闻,借用心理学家戈登·奥尔波特(Gordon Allport)的说法,叫作“威胁导向程度高”。认为别人的批评威胁到了自己的存在,因此对所有批评都感到强烈的愤怒。
无法接受他人的正当批评,哪怕再小的失败都会威胁其自身的存在。因为无论怎样的批评,他们都会感到威胁他们自身的存在,如果不管他人的批评正当与否都一律抗拒,那么这个人将永远无法心平气和地生活。
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,在“我执”严重的人看来可能就成了痛苦至极的大事。自不管做什么、说什么都喜欢小题大做,不停地悲鸣“我好痛苦,我好痛苦”。其他人眼里的日常事件,在他们这里就是“事态严重”。
放下“对与错”的执着
你也许经常会变得很生气,那是因为你的生活里总是出现与你所预期的相反的东西。要摆脱这种不爽的心态,有两种方法,一种是你改变心态,不再执着于每个人必需按照你的方式去做事的想法;还有一个就是换一个擦桌子的方式和你所期待的一样的小时工。
很显然,前者是一劳永逸的方法;后者只能暂时解决问题,你可能必需不断地更换小时工(这也是很多人不断更换老公的原因)。你之所以看到的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,是因为你有各种执着和不切实际的期待,如果你可以从这里出离,你会变的非常强大,如果你出离了所有的执着,那么你就会变得非常自由,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激怒你或伤害你。
所谓的执着、习气,其实都是念头。若能“控制”那些念头,就是放下执着,克服习气。所谓的“控制”念头,也就是降伏自心。人类最大的执着就是对“好坏是非对错”的执着 ,很多烦恼的根本,正是因为抱着对“好坏是否对错”的执着 。一个人执著越少,烦恼就越少,痛苦自然越少。越想抓紧,越易疲劳。最好的方式是不松不紧。享受当下。快乐的时候就去享受就去庆祝,然后不快乐的时候也接受它,这是一种日常的修行,也是达到快乐的捷径。
去除分别心向内求
人为何会有烦恼?因为每个人都有执著,执著于财富、执著于亲人、执著于自我的舒适等。从心理学上,快乐一般意义上意味着人在达到某个目标时,所获得的暂时的满足感。但是进化天性决定了我们会自然而然去追求更好的东西。
所以当我们追求世俗意义上的快乐,实际上只是在追求一种满足感。这种欲望所代表着的任何感官刺激都是会饱和的,你永远会主动或者被动的去到更高的位置,永远停不下来的往前走。
人永远都会习惯现在拥有的东西,也永远都会想象更好的东西。然后发现,没钱时的烦恼能用钱能解决,有钱了之后的烦恼用钱也解决不了。很多人拼命追求幸福,须不知,造成不幸福的原因正是“拼命追求”。
遇到任何不好的、痛苦的、挫折、烦恼什么的,要向内求。只要你开始转向寻找自己,内心的嗔恨、埋怨、不满的一些情绪,自然会减弱。这也是避免自己的心被干扰的方法。
这些情绪不能解决任何问题,除了让自己会觉得更委屈以外,没有任何帮助。向内求,并不是一定要找出自己的毛病,只是我们不去看别人的毛病,不看别人的问题,而看看自己能够做什么,能够做哪些改变。
生产性能量源于心灵沟通
由于自我执着者只关心自己,因此缺乏与他人的心灵沟通,也无法与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。自我执着者缺乏与他人的心灵沟通,便意味着他们没有实现自我的能量。再加上他们陶醉在夸大的自我形象中,找不到适当的目的也是理所当然的;自我执着者因此对自己抱有不切实际的目的,而且无法乐观;而且无法直接表达的负面情绪,是悲观主义形成的根源。
哈佛大学教授埃伦·兰格所使用的术语“专念”,是与自恋正好相反的心理状态。专念,是指个体内心开放,并积极地留意各类事物的状态,而且也能够察觉之前并未留意到的新事物的状态。只要个体能够开放地面对自己和他人,就会发现“自己的心理状态其实很幼稚”。
练习听他人说话。停止关注自己的事情,试着考虑一下他人,据说烦恼的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,其实上当受骗的人也是如此。据调查,幸福的人的共同之处,便是乐观且拥有适当的目的和良好的人际关系。
卸下“心灵的盔甲”,个体只要被重要他人接受,便会拥有自信。当一个人确信自己被特定的那个人接受,那么即使他遭到不公正的对待,也有能力使自己保持心平气和。
心向此时此刻的世界开放
内心强大的人不会虚张声势,他们会积极勇敢地生存下去。虚张声势的人,往往是因为害怕自我价值被剥夺。有的人尽管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很优越,却终生无法摆脱内心痛苦。造成这种悲剧的真正原因,并不在于他人,也不在于现实中的困难和失败,而在于内心对自我的执着。
平常心就是干一件事情的初心。比如说,你最开始的时候下围棋的心,那个时候你总想着赢吗,那个时候想着的都是输。想着如果能遇到厉害的人,跟他下一场输了可开心了,输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。珍惜每天的小确幸。体验心情舒适的感觉,全身心地感受什么是“舒服”。用身体直接感受舒畅感,这种对“舒服”的直接体验不断积累,便会培养出感动的心,使个体成为会感动的人,让心灵获得成长,将能量从自我执着中释放出来。
放松紧绷的神经,活出松弛感。倾听大自然的声音,具有疗愈心灵的力量。心怀感恩,一个人若是发现自己是自我执着者,就要好好地感谢自己周围的人,感谢他们一直陪伴在这么难相处的自己身边。
以当下的自己为出发点
人这一生,无需执着外境之好坏及他人之褒贬,但持纯善真诚之本心,凡事合于道而行之,其他则一切放下随缘则可。人世间亦是如此,爱恨无常,晴雨不定,若不放下,总受其苦,若不行道,总为所乱。
富足的人生,就意味着要“有能力信任他人”及“清楚自己喜欢什么”;自恋、自卑和自我憎恶等心理会破坏个体的这两种能力。自我执着的人在为人处世时,并非“以当下的自己为出发点”,因此,他们无法找到自己喜欢的事物,也无法克服困难。
不要责怪自己,承认自己内心的自恋,对自己予以肯定,自然就能找到生存之道,那么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时便不会再一味指责对方,在对方没有做出预期的反应时也不会再不依不饶。
把能量从自我执着中释放出来,再把所释放出的能量转而用于巩固对客体的兴趣和意识,以及对他人的爱,便能走出心理困境,活出松弛感。自我执着所面临的最大挑战,便是如何把能量从自恋中释放出来,以及如何将缠绕于自身的意识引向外界的客体。能够关心外界客体的人,大多是善良的人。只要不停止自我陶醉,就不可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物。
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
人生的意义,取决于能否找到自己倾注热情的对象。若是在自己以外的地方寻找到了倾注热情的对象,个体的自恋就将得以消除。这里所说的倾注热情的对象,是指即使得不到表扬,也能使个体获得满足的事物。换言之,这里所说的热情是个体从内部感受到的热情。如果能从自我执着中解脱出来,就不会总是憎恶他人、责怪他人、怨恨他人,便能过上轻松的生活,不会再因对别人的言行过度敏感而受尽折磨。自我执着程度越高,烦恼就越多。自我执着者即烦恼者。要想从烦恼中得到解脱,首先就要思考如何消除自我执着,心理健康的人不会因为世界不围着自己转而感到受伤或痛苦。假如自我执着者能把自恋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生产性能量,那将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。需要做的是“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事物”,一旦找到喜欢的事物,便不会把精力都投放在向外索取上,而是会倾注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。
上一条:
下一条: